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 > > 正文

非遗新传:小藤条大分量 老刺绣新市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时间:2023-09-09 12:54:15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

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了小藤条的大分量。

一款用藤条手工编织的椅子在国外卖到1.5万元,藤条编织的汽车组件可以成为海外某汽车公司为高级VIP私人订制的产品。2019年,西班牙某奢侈品品牌从南郑区订制了藤编的扇子,如今这款扇子每把售价1299元。


(资料图)

“汉中藤编”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个在汉中流传了上千年的古老手艺,正在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

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里,展示的手工藤编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摄

一根藤条只有几克重,但它外表平滑、弹性好,在手艺人的手里可以变幻出各种形状,或是扇子,或者箱子,或是桌椅。据了解,近年来,汉中藤编发展出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五大特色产业集群。主产地汉中市南郑区的藤编年生产量达18万余件,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乃至欧美、东南亚等地区,年均销售额达5000余万元。

汉中市南郑区的陈良顺,是汉中藤编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创办的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在传统技艺基础上进行创新。从最初的几件单一产品发展到后来的家具、装饰、旅游工艺品3大系列300多个品种。

如今,他的公司一部分产品采用进口藤条,用机器加工制作,另一部分产品选取当地优质青藤,坚持纯手工制作。

卖到国外的手工编织藤条椅子是他公司的产品之一,“这把椅子,厂商订购的时候要求非常高,编织起来的每根藤条之间误差不超过0.2毫米,而且椅子的背面也看不到任何(藤条的)接头。”陈良顺告诉记者。

陈良顺是跟着父亲学习的编织藤条技艺。改革开放初期,父亲动了编藤条制品去卖的念头。当时,本地人大多务农为生,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父亲7元一把的藤椅,让自己的家成了“万元户”。陈良顺从那时开始了学习藤编之路。

2021年,“良顺藤编”全年销售额5500余万元,其中线上销售额2000余万元。他的公司采取合作社模式——公司提供藤条等原材料,周边农户可以在家编织。

陈良顺介绍,合作社模式总共带动农户1200户、2000多人,人均年收入增长在2万元到4万元之间。

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里的工人们。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摄

“任何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的基础都要形成产业,这是个核心问题,如果不能形成产业,不能形成市场,我们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有可能是失败的。”陈良顺说。

汉中藤编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不少古老技艺都在走向新的未来。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刺绣的虎头帽曾出现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短片中,也因为“谷爱凌同款”而火到断货。

实际上,在此之前,当地就把刺绣当成推动文旅商体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品牌来打造。2020年,千阳县投资2000万元,建成2000平方米的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园内设产品展销、研发制作、技能培训、民俗文化、电商推广五大功能区,采取社区工厂模式,安排就业100多人,带动就业1000多人,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镇村采取“协会+合作社+绣娘”的模式,引导21个刺绣合作社,带动1.2万名妇女家门口就业创业。

李惠莲是千阳县太阳鸟合作社负责人。她带领1000多名会员发展刺绣,年销80多万件,产值1500余万元。合作社没有严格上下班时间,绣娘有时间就来领取材料,回家缝制,做完交回计工费。

“我们是分散制作,流水线化生产,比如一个刺绣的老虎,有人专门负责做鼻子,有人专门负责做眼睛,再有人把所有部件缝在一起。”李惠莲说,“只要喜欢做刺绣的都可以找我们报名,零基础就可以培训,随到随学。”

据李慧莲介绍,目前加入的大多属于剩余劳动力,“在家看孩子、照顾老人的都可以来,有事就可以回家,有时间再干,不用上班打卡”。

目前,千阳县也组织非遗项目人才的培训,年组织各类培训50多场6000人次,命名“千阳绣娘”200人,带动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千阳绣娘”被推荐为第三届全国劳务品牌。

千阳县的刺绣培训。受访者供图

而在宝鸡市西府老街文化旅游景区,非遗则带来了另一种味道。景区将非遗项目融入景区,目前老街上有非遗美食21项,展示非遗技艺9项。建于西府老街南侧的西府里文化艺术村,更是集中展示了社火脸谱、西秦刺绣等非遗文化,彰显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