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点:哈工大的“稻田守望者”将稻田种子送上太空
7年前他怀揣太空育种梦保送到哈工大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启空间环境诱变机制研究之路,也开始了一名“稻田守望者”的生活。7年来,他往返于实验室和实验田,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还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
他的名字叫曾德永,是哈工大医学与健康学院空间生物学效应团队的一名博士生,如今他即将毕业开启人生新征程。
(资料图)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才是最好的青春”
2016年4月,曾德永小心翼翼地抱着2000粒稻种,坐在从大连开往哈尔滨的火车上。这些种子刚刚乘坐“实践十号”卫星从太空返回地面,经历了一场神奇的“天地之旅”后,将在广袤的黑土地上验证科学的奇迹。他要将这些万里挑一的“种子选手”带回哈工大,进行精心培育。
搭载“实践十号”返回的水稻种子这一年,怀揣对空间生命科学的向往,他被保送到哈工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空间生物学效应团队(2021年转到医学与健康学院),跟随卢卫红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启了空间环境诱变机制研究的硕博之路。导师卢卫红教授指导曾德永做研究“空间搭载的种子数量极少,每一粒都特别珍贵,必须要精心呵护才行……”曾德永说。从发芽到移栽,从分蘖到成熟,每一株水稻的高矮胖瘦、生长变化,曾德永都记得清清楚楚,在他心里,一粒种子就是一个生命,每一天都会带给他成长的惊喜。“太空水稻”萌芽“第一次看见一望无际的稻田,真的太震撼了。”直到今天,说起导师卢卫红教授第一次带他来到太空育种实验基地的情景,曾德永仍然记忆犹新。
从那一刻起,他就爱上了这片“希望的田野”。“我喜欢这种接地气的研究,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这才是最好的青春。”曾德永说。
沉甸甸的稻穗,就是最好的回报
“你能想象,红色的、紫色的水稻是什么样的吗?”曾德永说,空间环境十分复杂,而且诱变具有随机性,这就导致从太空返回后的水稻诱变五花八门。只有对每一株水稻进行密切的跟踪分析,才能准确掌握水稻的空间诱变机理,为空间诱变后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
在团队合作教师们的指导下,曾德永细心记录水稻的叶片高度、颜色、倒伏、抗逆、结穗等每个细节,仔细甄别性状表型与蛋白基因之间的关联。曾德永为变异水稻做的标注太空育种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能在更短时间内提高农产品品质,或者创造出新的植物品种,但是这个研究过程却是漫长的。
“一颗种子从太空育种到正式投产,最快也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曾德永说,经过太空辐射之后的种子,要5年左右才能跟踪到能够稳定遗传的改变,还要经过2年的DUS(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以及区域实验,才能向国家专业机构申请品种审定,审定通过后才能获得投产的“通行证”。
在7年时间里,从春种到秋收,曾德永都借宿在当地老乡家,住在稻田边闷热而简陋的平房里,守望着那片特殊的稻田,守望着自己的梦想。水稻的生长周期正是蚊虫肆虐的季节,每天在稻田里摸爬滚打的他经常被咬得遍体鳞伤,却始终乐在其中,因为那些沉甸甸的稻穗,就是最好的回报。秋收一结束,他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实验室,争分夺秒地进行机理分析实验,只为尽早揭开空间生物学效应的奥秘。
7年坚守,他的努力有了“成果”
曾德永是卢卫红教授团队第一个从事太空育种研究的博士生。在导师眼里,他就是那个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勤奋、执着、坚毅,能吃苦、肯付出,就连博士毕业论文的工作量几乎都是别人的两倍以上。
“太空育种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大,能不能出成果、什么时候才能出成果,都很难预料。”卢卫红教授说,“面对这种煎熬,如果没有一股执着劲,是没办法坚持下去的。”曾德永在实验田里采集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卢卫红教授与崔杰副教授的指导下,2020年,曾德永的第一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空间生命科学领域唯一一本SCI杂志《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上发表。
随后,他又陆续发表了6篇知名学术期刊SCI论文,从基因组水平、转录水平、蛋白水平以及代谢水平等多方面拓展了对空间生物学效应以及空间诱变育种机制的研究。他还培育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个水稻新品种“哈工航1号”和“哈工航2号”,其中“哈工航1号”的抗倒伏性、抗病虫害性、分蘖数得到增强,“哈工航2号”的镉吸收能力降低,分蘖数、千粒重得到增强,而且维生素B6、蛋白质含量也更高。
为了心中的太空育种梦,曾德永两次放弃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毅然选择留在田间。“因为水稻需要年年种啊,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曾德永笑着说。2022年以来,曾德永参与设计的神舟十四号、空间站模式植物暴露平台搭载水稻种子的试验方案相继通过论证。如今,神舟十四号搭载的水稻种子已经过公证,正在实验田里静待萌芽,他又投身到空间站舱外暴露搭载的研究工作中。“接下来这些种子将继续遨游太空,进一步验证科学的奥秘……”曾德永说,他对这些即将“上天入地”的种子充满期待。
“科研之路注定荆棘丛生,但只要我们不抛弃、不放弃,科研就会像挚友一样,你不负他,他定不负你!”曾德永对未来充满信心。
刘培香 辛然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越 王铁军
关键词:
上一篇:新能源项目落户江都 利用废弃油井一期年发电量1.5亿度-当前资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
精心推荐
- 全球观点:哈工大的“稻田守望者”将稻田种子送上太空
- 新能源项目落户江都 利用废弃油井一期年发电量1.5亿度-当前资讯
- 火箭可能会换教练,今年的夏天很有看点
- 成都启动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年行动计划
- 兰州银行(001227):3月31日北向资金增持28.41万股-环球动态
- 淮安市税务局:《我在》|全球播资讯
- sheen casio手表查询_sheen是什么牌子
- 环球热推荐:协鑫能科:拟出售5家控参股热电项目公司部分股权
- 日元兑换人民币_泰铢兑换人民币|报道
- 一拳超人:村田雄介晒十岁女儿绘画草稿,网友:画工在ONE之上! 全球新要闻
- 3月31日A股行情复盘日记_信息
- 商洛市借力“春风行动”助推就业工作实现“开门红”_环球要闻
- “品质”与“气质”轻松兼具——巴拉巴拉春日合集
- 泗泾夜市重开业,外摆位持证上岗 快播报
X 关闭
行业排行
- 1、深圳:积极推进旅游业恢复 扎实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 2、保定定州提出一系列发展措施 引领体品产业向智能化品牌化高端化迈进
- 3、河北省财政厅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
- 4、太原阳曲人才公寓项目开启施工招标工作 共有1954套人才公寓满足人才居住需求
- 5、山西出口钢构件顺利发货 为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 6、上半年泰州姜堰实现新签约亿元和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5个 计划总投资208.319亿元
- 7、清华博士非洲修电站 因为他,“内卷”成为网络热词
- 8、内蒙古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 均在呼伦贝尔满洲里市
- 9、31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7例 其中本土50例
- 10、浙江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5例 其中宁波6例、绍兴39例
X 关闭
产业
-
不用跑北京 在家门口也能挂上顶...
日前,我省首个神经疾病会诊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
-
“十四五”期间 河北省将优化快...
从省邮政管理局获悉,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优化快递空间布局,着力构...
-
张家口市宣化区:光伏发电站赋能...
3月19日拍摄的张家口市宣化区春光乡曹庄子村光伏发电站。张家口市宣...
-
“张同学”商标被多方抢注 涉及...
“张同学”商标被多方抢注,官方曾点名批评恶意抢注“丁真” ...
-
山东济南“防诈奶奶团”花式反诈...
中新网济南12月15日电 (李明芮)“老有所为 无私奉献 志愿服...
-
广州新增1例境外输入关联无症状...
广州卫健委今日通报,2021年12月15日,在对入境转运专班工作人...
-
西安报告初筛阳性病例转为确诊病例
12月15日10:20,经陕西西安市级专家组会诊,西安市报告新冠病毒...
-
广东东莞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 ...
(抗击新冠肺炎)广东东莞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 全市全员核酸检测...
-
中缅边境临沧:民警深夜出击捣毁...
中新网临沧12月15日电 (胡波 邱珺珲)记者15日从云南临沧边境...
-
“土家鼓王”彭承金:致力传承土...
中新网恩施12月15日电 题:“土家鼓王”彭承金:致力传承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