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 > > 正文

遇见江背非遗_环球快讯

来源:红网    时间:2023-02-15 11:43:16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在长沙县江背镇有了另外一番景象——


【资料图】

早起打一段韵味十足的长沙快板,闲时品一杯香气浓郁的麻姑井糯米黄酒,饭间吃上几块儿亮脂溢香的肥厚腊肉,疲惫时把玩栩栩如生的竹雕,兴趣来了便学着用剪刀作画……从指尖到舌尖再到心间,近在身边的非遗,将生活装点得活色生香。

“长沙快板”“麻姑井糯米黄酒”“李氏腊味”“竹雕”“剪纸”……一个个非遗项目为江背镇贴上了“文化”标签,也打开了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新天地。近年来,江背镇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利用本地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

曲径通幽处,酒香巷子深。这两句话用来形容长沙市非遗文化麻姑井糯米黄酒再好不过了。

1200平方米的地下“洞穴”,昏黄的灯光,湿冷的理石墙,放眼看去是似乎望不到头的细狭长廊,一个个约一人高的洞槽在廊道两边相印成双。

千余个洞槽中端端正正地藏着一坛坛500公斤的糯米黄酒,大多被土埋过了坛身四分之三处,有的坛顶还压上了石灰板,以便封存发酵。

这个位于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的“地下迷宫”,正是由麻姑井糯米黄酒酿造第四代传承人周平老人打造的酒窖——日月洞,通过流转20亩土地,依山寻址而建。洞内气温恒定在15~16℃,窖藏酒量可达500余吨。

周平7岁起跟着父亲学酿酒,与现代化条件下批量酿造的黄酒不同,其糯米黄酒选用的是上等的优质糯米,这对于原材料的质量和数量要求较高,而江背镇当地农户们种的千顷水稻无疑是个好选择。

“政府打造了助农项目,我们积极响应,现在每年大概要从村民手里收购30万公斤粮食。”说到这里,周老的眼睛笑得眯成了缝,他为麻姑井酒酿造基地能够帮助当地群众而欣慰不已。

接下来,结合江背镇印山村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和农耕文化传承发展,麻姑井糯米黄酒也将通过与旅游、研学等融合,走进更多人视野,以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江背不仅有酒香,还有竹韵。

在江背镇,“竹阿公”的名号十分响亮,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前往当地竹雕非遗中心参观,其一是想要一睹“竹阿公”的真容,其二更是为了近距离欣赏各色佳作,走时带上几件心仪之物。

长沙县非遗竹雕传承人杨定衡便是这位“竹阿公”。

暖黄的灯光下,清竹圆润有节,一笔笔刻刀在竹身划过,纹理立现,飞舞的竹屑也染上了光晕,星星点点如同漫天的萤虫,闪烁着匠人的智慧。

以“传承非遗竹雕,弘扬民族文化”为使命,用竹文化带动竹产业发展,以竹而兴,以竹而荣。如今,“竹阿公”创意竹雕工作室每年向当地群众收购约100万元的竹雕原材料,带动10余户村民就业。通过对竹根深加工,将现代创意融入传统工艺,借助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竹阿公”品牌已拥有粉丝10余万人,旗下产品通过电商销往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余伟是杨定衡最得意的学生,今年24岁的他刻苦潜心学艺7年,已然继承了师傅的部分衣钵,其刀下的竹如意精巧非凡。年纪最轻的小徒弟刚满14岁,师承杨定衡一年有余,但他手中的竹莲也已十分像样。

“带徒弟不仅是传授技艺,更是言传身教为人处事的道理。”杨定衡十分感慨,“在传承上我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希望能让更多人看见竹子多元化的美,让传统手艺在现代发光。”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庚续而繁荣兴盛。

江背镇的非遗传承人们都乐于布道,授人以渔。他们身体力行,拉近非遗与老百姓的距离,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以文化千百年之力助力城镇与乡村走稳振兴发展之路。

在江背镇“长沙快板传习所”,“长沙快板王”熊梦鹤亲自授课,作为市级非遗文化长沙快板唯一的非遗传承人,熊老已培养了近百名学生;以纸为台,以剪入巧,县级非遗传统技艺剪纸传承人罗晴也表示自己十分愿意将技艺传承给下一代,她积极在江背镇印山村文化馆开设体验课程,教授年轻一代和小朋友们剪纸技巧。江背镇四代相传的长沙县非遗文化——李氏腊味,也通过独树一帜的品牌“凉塘一味”吸引了众多食客。

口口相传间,各类非遗产品以各种形态走进了家家户户,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为人所称赞不已。

酒香氤氲匠心,竹雕琢刻气节,腊味寄托乡愁,剪纸生发万物,快板承续古今。在弦歌不辍、思接千载的传承中,传统文化的芬芳愈加醇厚,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给大家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江背镇做“活”非遗产业,打造“非遗传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通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浏阳河文化旅游节”等各种节日节会展演、开设非遗文化研学课程,助推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去年全镇旅游综合收入超4000万元。

江背非遗之美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之光。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全国各地 家家户户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