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 > > 正文

“拙手”终成巧手,金刚钻一点,她让每一块瓷片焕发新生!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3-01-17 18:06:46
传统工具——金刚钻
王京的店铺内收藏着许多精美瓷器。
对于能够进行修复的古瓷,王京小心翼翼进行修复。
王京在工作室内修复古瓷残片。
游客在王京的店铺内体验用碎瓷片创作拼贴画。
碎瓷片拼接成的旗袍在店铺橱窗展示,引得许多来杨梅竹斜街游览的市民游客打卡拍照。

一块不起眼的碎瓷片,在这里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它们被镶嵌在旗袍上、眼镜上、手镯上、挂坠上,成为点睛之笔。这里就是采瓷坊,藏在杨梅竹斜街。顾名思义,店面虽小,却让每一块瓷片出彩,焕发新生。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新国潮,还可以和历史对话,体会传统古瓷之美。

王京是采瓷坊主理人,无论是常客还是偶至者,都会赞叹她的巧手。金刚钻一点,经过锔的工艺,再点缀上别针,一款袖珍、时尚的胸针诞生了。别在旗袍上,白瓷的微光与布料的鲜艳交相辉映,不起眼的瓷片在这双手中重新获得了“生命”。

王京和瓷器的缘分来自家庭,往上数四辈,王家都是经营首饰楼的,辈辈都出好手艺人。采瓷坊的老店主王慎祥就是她叔叔。


(资料图片)

上小学的时候,王京无意中看见爷爷往一个床帐的挂钩上錾花纹。就觉得老手艺人的手怎么这么巧?小小的挂钩也能做文章,金色的挂钩上绽开“花朵”,在她小小的心中种下了美的“种子”。

“兴趣归兴趣,青少年时期的我对手艺人的认知很浅,也没想过自己做一个手艺人。”王京说,大学毕业那会儿,就想着找个体面的、稳定的工作,所以进了杂志社,一干就是十几年。

可是,人生总充满奇遇,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收集有大量古瓷残片的王家店铺成了首博供应商之一,要求提供有创新元素的中国风陶艺制品。这下,60多岁的叔叔慌了。

“手艺他在行,创意他不行呀,于是就想起了大学学设计的我。”恰好,王京的工作遇到瓶颈,想开拓新领域,就决定转行,以大龄新人的身份参与采瓷坊的创意工作。

虽然是创意为主,也需要实操体验,脱离实操的创意是不靠谱的。可是刚刚转行的王京到了操作一线,简直就是纯小白,一双“拙手”,遑论手艺。

“开始连给瓷片抛光的活都干不好,经常把瓷片的釉给损伤了。这些瓷片虽然比不得秦砖汉瓦,也都是明清时期的,损伤了就无法挽回。”王京说,自己手艺是用若干瓷片“喂”出来的。慢慢地,“拙手”终成巧手,拿起金刚钻,可揽瓷器活。

能实操、有创意的王京总算入行了,可她没有忘记,自己最重要的角色是传播者,而非单纯手艺人。

架起手机,线上陶瓷知识讲座开始了,主讲人正是王京。屏幕的那一边,学生、青年、陶瓷爱好者们一边听讲,一边交流。与此同时,陶瓷技艺体验课也正在进行中。去年,她和团队为12家驻华使馆和5家中小学提供常态化古瓷知识讲座及修复体验活动,参与人数超13000人次。

一块瓷片,穿越千年,无论形态如何转变,文化内涵永存。用双手让它们新生,王京说,自己才刚上路。

关键词: 文化内涵 小心翼翼 独一无二的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